寻常型鱼鳞病的发病机制及遗传方式是什么呢?
发病机制:
基因突变导致FLG基因读码框移位以及翻译过程提前终止,最终丝聚蛋白表达截短和功能不足。 人的正常皮肤包括表皮、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。表皮层对皮肤的美观、抵御微生物的感染以及保温保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它由基底层、棘层、颗粒层、透明层和角质层构成,其中颗粒层含有大量的角质蛋白颗粒,这些颗粒中的含有大量的丝聚蛋白(Filaggrin,FLG),它们由前丝聚蛋白原(profilaggrin)经水解作用而最终成熟,可以聚合角蛋白丝,对角质层的终末分化、保持水分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临床皮肤活检显示寻常型鱼鳞病病人的角质蛋白颗粒减少或缺无。
以目前的科学研究现状来看,不可能用内服、注射、外敷能一切方法增加其皮肤里的丝聚蛋白,VI病患者的基因虽然有变异,但是就表现在皮肤的角质层和颗粒层上,其他的一切都和正常人是一样的。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,对于VI病其他主要临床表现,相关研究尚无突破性的进展。
遗传方式:
我们分几种情况讨论当一个寻常型的鱼鳞病患者在生育后代时,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。
第一种情况:父亲是患者[两个基因拷贝都发生了突变(纯合子)],母亲是正常人,后代是患病的几率为4/4=100%
第二种情况:父亲是患者[只有一个基因拷贝发生了突变(杂合子)],母亲是正常人,后代是患者的几率为2/4=50%
第三种情况:父亲是患者(杂合子),母亲是患者(杂合子)。后代是患者的几率为3/4=75%
第四种情况:父亲是患者(纯合子),母亲是患者(纯合子),这种情况分析起来就很简单了,父母双方都没有正常的基因,后代也就不可能遗传到正常的基因,所以,后代为患者的几率为100%。
总结:现实生活中,患者多数为杂合子,只有一个基因拷贝是突变了的。因此,第一种情况最多见,第三种情况也有可能。第二种和第四种罕见。由分析可知,如果杂合子患者与正常人结婚,后代遗传疾病的几率为50%,如果与同样的杂合子鱼鳞病患者结婚,后代发生疾病的几率将增加到75%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,有的轻症寻常型鱼鳞病"似乎"没有任何症状,但是后代会表现出来。
当前共有位患者在线讨论此问题,点击申请加入讨论组温馨提示:您好,如果您通过本文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,可在下面填写表单,我院鱼鳞病在线专家将会在1小时内给您答复。(为及时得到准确回复,请认真填写,我院会对您的资料绝对保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