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治疗】(一)中医治疗本病的治疗,辨别皮疹的湿、热、风对于立法非常重要。皮损分布、颜色、性质的不同是湿疹辨证的依据,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、背部的属阳;屈面、腹部属阴;头面、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;下肢及阴部的多属湿。同时结合舌、脉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,舌红为血分有热;苔黄腻为湿热内蕴;苔白腻为湿阻脾胃;脉沉细则为血虚等。对于不同的证候应辨证选方。⒈ 湿热 治法:清热利湿。方药:龙胆泻肝汤、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:龙胆草10g,黄芩 10g,丹皮 15g, 银花30g,连翘 15g,苦参10g,苍术10g,萆薢10g,黄柏10g,茵陈10g,生甘草6g。热盛加生石膏30g,白茅根 30g ;毒热盛时加大青叶 30g ;大便结燥加生大黄10g(后下)。⒉ 血热 治法:清热凉血,佐以利湿。 方药:鲜生地30g,丹皮10g,赤芍10g,白茅根30g,黄连6g,山栀子10g,地肤子10g,茜草 15g,苦参10g,海桐皮15g,生甘草10g,车前草10g。水煎服每日1剂,分2次服。⒊ 湿阻 治法:健脾除湿。方药;除湿胃芩汤加减:苍术15g,白术15g,猪苓15g,茯苓20g,山药15g,生苡仁30g,车前草l0g,泽泻15g,徐长卿30g,陈皮10g,茵陈10g,生甘草6g。胃纳不香者加霍香、佩兰;渗出多时加萆薢、苦参;有热象苔黄者去苍术加黄柏、滑石。⒋ 血燥 治法:养血疏风,除湿润燥。方药;消风散或四物消风散加减:生地30g,白芍15g,当归10g,丹参20g,鸡血藤15g,白藓皮10g,地肤子10g,萆薢10g,茯苓30g,蛇床子10g,生甘草10g。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。 此外,对不同病期的湿疹,可配合不同的中医外治法,针刺曲池、足三里、血海、委中等穴以及各种专方验方等进行治疗。(二)西医治疗⒈ 全身治疗 目的在于抗炎、止痒。常用的有抗组胺药、镇静安定剂。抗组胺类药虽然对变态反应过程没有直接的影响,但能产生镇静止痒效果。无嗜睡作用的长效抗组胺新药,如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和阿司咪唑 (10mg,每日1次,口服),可用于日间的止痒。有嗜睡作用的抗组胺药,包括苯海拉明25mg,每日3次;异丙嗪 12.5~25mg,每日3次;扑尔敏 4mg ,每日3次; 赛庚啶 2mg 每日3次等以及镇静安定剂可用于夜间止痒。此外,对急性期可选用钙剂、维生素C、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,或用普鲁卡因做静脉封闭。对用多种疗法效 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,还可考虑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,一旦急性症状被控制后应酌情减量或撤除,以防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。有感染时应考虑加用相应的抗生素。⒉ 局部治疗 外用药物应根据皮疹特点选用清洁、止痒、抗菌、抗炎、收敛及角质促成剂等,并对症选用适当的剂型。⑴ 对红肿、糜烂、渗液的皮损,可 选用3%硼酸溶液或0.02%呋喃西林溶液冷湿敷。⑵ 当皮损炎症减轻,渗液减少时,可把湿敷改为外涂油剂(如氧化锌油、黄连素油)或糊剂(氧化锌糊剂、糠油糊剂)。⑶ 对红斑、丘疹和小水疱,可用洗剂或粉剂,如炉甘石洗剂(含 2%樟脑、 l%薄荷脑)、扑粉。⑷ 含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的制剂用于治疗传染性湿疹样皮炎。此外,对限局肥厚性损害尚可用皮质类固醇行局部皮内注射,每周1次,一般 4~6次为1疗程。【预防与调摄】⒈ 应使患者对湿疹的发病因素、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有一定了解,以便能积极配合治疗。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。⒉ 发病期间忌辛、辣、酒类食物。对鱼、虾等易诱发本病的食物,应注意食用后及停用后的效果,但无须盲目地忌口。⒊ 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过度洗烫、肥皂及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。⒋ 治疗全身性疾病,发现病灶应积极清除。
详情可登陆湿疹 .tspf120/shizhen/专题,将对湿疹的症状,图片,表现,病因,预防,危害,护理,饮食,注意事项,治疗,治愈,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或向皮肤病专家进行在线咨询!届时专家将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解答.